追念龔煌城先生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連金發 一個人一生的境遇總是不可預期的,惟其如此,才能有更豐富的人生歷練。記得二十多年前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求學時,除現代語言學理論外,還選修馬提索夫的藏緬語概論,課餘時在東方圖書館翻撿圖書,無意中發現西田龍雄先生有關多續語譯語的著述,拜讀之餘對於藏緬語的歷時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因這個機緣引發了研究藏緬語歷史演變的動機,曾以古藏緬語前綴和複輔音在現代爾蘇、羌、普米和嘉戎語的演變為主題寫成一文發表於清華學報,此文只能算是習作。寫作其間曾參考龔老師的早期著作阿科話的音韻系統及其來源,該文也刊於清華學報(慶祝李方桂先生八十歲論文集)。這是初次接觸龔老師的論述,對大作論證的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個機緣是1987年剛完成博士論文時,清大剛成立語言學研究所不久,敝人有機會到清大任教,倍感幸福。當時龔老師曾寫信邀我申請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因已答應至清大任教,就錯失了向龔老師請益的機會,不過對龔老師提攜後進的厚意實銘感於心。龔老師不只是卓越的學者也是敦厚的長者,提攜呵護後進不遺餘力,在幾次的場合中都親自體驗了這項善舉。龔老師之所以有今日卓絕的學術成就想必與他深厚的語言涵養有關。就敝人所知,龔老師深諳德文、英文,旁及日文、法文及俄文。龔老師遊學德國多年,德人治學細密深入,即所謂的Gründlichkeit徹底性,無形中受其學風的薰陶,他的治學嚴謹、思路縝密、論證詳實、創見迭見。從龔老師兩本鉅作(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和西夏語文研究論文集)可以看出他累積的豐厚研究成果。龔老師在漢藏語和西夏語超群拔萃的學術研究成就為學界所推崇公認,他在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治學精神與為人的風範上都樹立了重要的典範,值得後人的效法,其卓越學術的貢獻都是傳世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