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新院士學述

 
    先生祖籍江蘇如皋,寄籍浙江杭州,1937年10月15日生。1959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61年考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師從董同龢先生;1963年以《如皋方言的音韻》一文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66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受業於李方桂先生。1972年以論文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 Poetry(《魏晉音韻研究》)獲博士學位。
 
    先生於取得碩士學位之同年(1963),即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員,洊升至研究員(1975)。其間代理趙元任先生為第二組主任(1973-1975)、主任(1975-1981);副所長代理所長(1981-1985)、所長(1985-1989);同時並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聘教授(1975-1989)。1989年應邀至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任中國語言學教授(1989-1994)及Agassiz講座教授(1994-1998)。1996年香港科技大學禮聘先生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2004年先生自科技大學榮休,復為柏克萊加州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先生獲獎、獲褒榮無數。198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3年公舉為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及2000年美國語言學學會特授榮譽會員等事,尤為學林之榮。
 
    先生始從董先生習漢語音韻與方言學,兼及臺灣南島語。繼而受業於李方桂先生,治古漢語與漢藏比較,兼及其他非漢語。董先生為趙元任先生再傳弟子。趙、李兩先生者,斯學泰斗,國際地位崇隆,而又各為「漢語語言學」與「非漢語語言學」之父。中國之有現代語言學,即始基於兩先生。上世紀中,當神州屯邅、君子道消之際,兼承兩家,以續一線於海外,受學之正,莫如先生。故能「自方言以治音韻,自非漢語以治漢語。」堂宇宏深,有自來矣!
 
    先生之學,約而言之,其端有五,曰音韻、曰方言、曰非漢語、曰語法、曰文學,而以音韻、方言為主。其詳及著作目錄,已別有見。今茲所述,第舉崖略。
 
    一曰音韻。先生博士論文分魏晉詩韻為三十七部,上據先秦,下迄隋唐,剖別源流,詳其始末。自清儒初識古今音以來,以歷史語言學之方法貫穿上下,闡明韻類演變之所以然者,此為首出,亦為傳世不刊之作。先生於上古元音多寡、聲調來源、陰聲韻之輔音尾、群母四等具足、聲調源於韻尾、四等介音有無、重紐起源諸說,皆有發明。其中古音當就「鄴下」與「金陵」兩系分治之議,於音韻史研究之關係尤大,影響至巨。
 
    二曰方言。先生於方言學之大貢獻有四,一為「以早期歷史條件區分大方言,晚期歷史條件區分次方言」之方言分區法;二為以「基調」、「原調」分表平面、歷史調值及以層累推定古調值之調值構擬法;三為據異讀以判別音韻層次之層次分析法;四為閩語析自東漢及六朝吳語為今閩語前身之「吳閩關係論」。方言史之語言學研究,興於輓近,其道未備。先生導先路而正迷途,堂構之功,久而彌著。
 
    三曰非漢語。先生於非漢語研究之重點有二,一為漢藏語,一為臺灣南島語。學者或有持侗台語、苗傜語與漢藏語不同系屬而轉與南島語同源之論者,謂之「南傣語假說」,而證據之然否實未可必。先生於漢藏、南島皆所夙習,最能為之決主。前已作文數篇,就部分詞彙判定古漢語與古侗台語確屬同源,近日復取李先生《比較台語手冊》逐次案比,益證此「南傣假說」為虛妄。學者善識此意,他日正可作「鍼膏肓」讀也。
 
    四曰語法。先生曾就詞序、逆序詞、方言體貌詞、古漢語構詞法、卜辭命辭之語氣,以及先秦並列語之聲調關係等,著為論文,或為單篇,或為連章。洞徹幽微,足破茫昧。至於所譯趙先生《中國話的文法》,風行海內外,其嘉惠中文讀者,已成故實,毋庸復贅矣。
 
    五曰文學。先生工吟詠,其論七言體自楚辭,及詩格之有明暗律二端,最為膾炙人口,亦先生於古典文學寢饋其中之親得至深者也。至如論元曲韻字聲情說之不可恃,及以聲韻知識推斷作品時代之效度與限度等等,則誠餘事耳。
 
    先生為學,以「求真」為宗旨;毋縱詭隨,不尚矜奇;平正通達,務存大體。析疑必造精微,立義必求周洽。不苟應響;理曰如是,雖師尊摯友不讓。端居講學,亹亹善誘。即逢呂步舒,亦期為卜子夏。常謂弟子不必不如師,而以英雄事業勵諸生。至性過人,雅重師道。董先生早世,遺文散落,先生輯而刊之,使行於世。李先生著作宏富而罕獲其全,先生商之王啟龍先生與清華大學,纂為全集;而又躬任鞮譯讎校之勞,持之十數年不稍懈,終蕆其事。先生存誠處厚,肝膽照人,尤重出處之大節。醇粹之氣,盎於面背。於朋友,致其直諒。於學術,不拘門戶。於經綸世務博施濟眾,則正誼明道,與人成大功而弗居。方先生之掌科大人社院也,時當剝復,后來其蘇。先生開閤延賓,以清水灣為天下東道主,青衿鴻儒,絡繹於途;香江講學之盛,冠於東南。風氣之開,先生有力焉。榮休之後,振錫四方。志存弘道,樂以忘憂。其體日健,神愈王,而學益篤。智者樂,仁者壽。《論語》所謂「不知老之將至」云者,先生是也!
 
弟子何大安、陳忠敏  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