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語言暨語言學》
列印 分享
字級:
[OA] 記臺灣的一種閩南話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Monographs Series A24
  • 作 者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
  • 尺 寸
  • ISBN
  • GPN
  • 出版日期1992-09-01
  • 頁數158
  • 定價新台幣250元
簡介 查看目錄

本篇寫作的目的在供給可用的語料。他所以異於以往記述或研究閩南語的作品,有下述幾點:
(1) 對象是目前在台灣北部流行的一種閩南語,不是廣義的遍布於閩粵臺瓊以及海外的閩南語──「福佬話」,也不是所謂閩南的標準語─「廈門話」。我們的目的是研究方言,所以一方面使範圍越窄越好,另一方面則把所有的方言都看得一樣重要,不管他「標準」或「不標準」。

(2) 記述的材料都是自起自迄的自然的話。我們沒有記單個字的音,起頭記音的時候,雖也指一些事物,問發音人叫什麼或怎麼說,不過那只是練習辨音的一種手段,並不以記錄些「語詞」為目的。一等我們辨別這麼芳嚴的音有了相當的把握,就開始計各式各樣的自然的話。這以後所記的,才是我們的正經的材料。這種作法,在閩南語的範圍之內可以說是以前沒有的。我們要這麼做,第一是現在從事語言工作的人,都覺得只有能自起自迄的話的標寫,才是真正的語言記錄,因為的釐訂以及語法的觀察等工作,都應當以他們為出發點。其次,方塊漢字和任何一種漢語方言都已經脫節很久了,我們研究閩南話,如如果再丟不掉一個個的字音,就不免遺漏許多現象,更不免在好些地方受他們的影響而歪曲許多事實。

(3) 所有發表出來的材料都完全採用音位標音法(Phonemic transcription),所謂音位標音法,簡言之,就是把起先憑個人耳力記得的材料,依據語言學的方法,作通盤的整理,求得這個方言的語音單位,即謂音位,每個音位給他一個恰當的符號,然後用這一套符號,把所有的材料從頭至尾改寫一遍。

(4) 語料譯注都以比較音韻的知識為據,嚴格的辨明口語中某「字」是否確與某個漢字相當。有些「字」雖然在閩南人的習慣上似乎已有一定的寫法──例如否定詞bo以為即是「無」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那樣,我們也不照辦,這是就學術研究的立場不得不如此做。

本篇之所以異於以往有關閩南語的著述,還有一點可以附帶提起的,就是我們盡量記述各種格式的話,包括故事、劇本、歌謠等,除去語音的興趣,在民俗或民間無學方面,也不是沒有用的。本篇材料的主要部分,是我們分兩次記錄得來的。正式整理材料,自筆錄的校核、索引或卡片的編製,以至音位的逐步釐訂,都是三個人一同作的。
我們的目的既是供給語料,所以本篇的主體,只有標音說明、語料標音與語彙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我們的標音與實際語音的關係,第二部分可以說是本篇的主體,用上文所謂音位標音法,把所記的語料,重新寫出來供人利用;末一部分只是作第二部分的參考資料用。篇末附錄,是拿我們訂的系統和前人的廈門音系作一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