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語言暨語言學》
列印 分享
字級:
[OA] Acquisition and Evolution of Phonological Systems
《語言暨語言學》專書系列 B5
  • 作 者區靖邦
  • 尺 寸15.5 X 23 cm
  • ISBN978-986-01-5365-1
  • GPN1009702433
  • 出版日期2008-10-13
  • 頁數100
  • 定價新台幣250元/USD20
簡介 查看目錄

本文通過介紹一個有關語音演變的計算模型,試圖找出語音演變過程的模式。新語法學派認為在語音變化時詞彙突變,音質漸變;相反,詞彙擴散理論則認為詞彙漸變,音質突變。自從詞彙擴散理論提出後,語言學家在不同語言中找到證據分別支持這兩個似乎不可並存的理論。但到現在為止,沒有一方可以令大部份人信服。
本模型模擬社會中的一群人,每個虛擬的個體都天生擁有相同的語音習得機制,他們“出生”後為了溝通便向他人學習語言,其語音系統就儲存在認知系統內。每個虛擬個體都會向前人學習語言,該語音系統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人類發音時,即使是同一個音,每次都不一樣。這種差異,以及語音系統的個人差異,再加上學習者接觸各施教者的先後次序及次數的不一致等,都能影響下一代的語音習得。隨著時間流逝,不同的學習環境可以自然造成語音系統的改變。
傳統的音系學有以下假設:(1)語音的感知和產生是對稱的;(2)語音細節是不重要的;和(3)音素間是不連續的。但根據近年對嬰兒的觀察和實驗,他們對語音的感知早在沒有說話之前就開始發展了,所以在本模型虛擬個體的認知系統中,語音感知習得和語音產生習得分別是獨立的機制,習得的語音知識儲存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機制本身是不對稱的,但是個體習得的感知能力和產生語音能力對應相同與否則決定於語言環境與經驗。另外,有很多其他仿真模型只用字母或抽象符號來代表音素作為語音習得或者語音變化的基本單位,這樣的話,語音細節的重要性就在模擬實驗之前就被否定了。所以,在我們這個模型中,不但以有理數(rational numbers)作為模擬真實語音的單位,就像用多少赫茲來描述共振峰的位置一樣,而且用有理數作為模擬認知系統中的記憶單位。範疇感知是指人把語音聽成各個音素非一則二,非二則一,沒有中間的,而音素間的感知空間之中就有一條極其明顯的分界。甚至有人認為那些分界是天生的。但是在近年科學家對嬰兒的觀察和實驗中得知,那些界線存在與否和它的強弱是決定於後天的語音環境。在我們的模型中,電腦程式採用了自組織神經網絡(Self-Organizing Map)來模擬感知的發展,自組織神經網絡可以單靠輸入的信號改變它將來把信號分類的能力,就正如嬰兒在母語環境下長大,母語的語音信號改變了日後他對不同語音的敏感度。
有了新的假設及對語音比較精細的模擬,我們發現新語法學派的假設和詞彙擴散理論沒有必然的衝突。如果我們的模型真的能反映事實的話,兩者都不是語音演變的最基本定理,它們都是人群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結果。從模擬的數據可以歸納出兩個不同的情況:第一個發生於轉移(shift),擁有相同音素的詞是一起轉變的,其音質則向另一個音以漸變的方式改變,就像新語法學派的說法。而第二個情況是發生在兩音合併(merger)的時候,它可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其第一個音會像上述轉移那樣,詞一起轉變,音質以漸變的方式移向第二個音,然後,當第一個音的音質比較接近第二個音時,部分詞的音質就突然變成第二個音,這就與詞彙擴散理論的說法相似。除此以外,在模擬的結果裏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 近似合併(Near-merger),就是指人群中的一部份人能發出正在合併的兩個不同的音,但不能聽辨出它們的差別。
科學的發展改變了我們對語言的認識和看法,使我們能更新傳統語言學的假設。雖然不可以說這個模型完全反映了事實的全部,但它起碼告訴我們新語法學派的假設和詞彙擴散理論並不一定是對立的,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人群中複雜互動的結果。